文/老李茶館
這兩天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新聞熱點,叫“243萬存款被行長挪用銀行拒賠”,這事兒還有不同的副標題小尾巴,比如“涉事銀行:當事人委托存款沒經(jīng)常查詢”“銀行只肯賠一半”……大概意思是,2008年,有李姓一家人為幫時任某郵政支局局長完成儲蓄任務,將135萬元交給了這個支局長“存入銀行”,之后的10年時間,這錢每年會連同當年利息一起再交給他“存入銀行”。到最后發(fā)現(xiàn),這錢壓根就沒“存入銀行”;2018年東窗事發(fā),這位支局長進了另一個“局子”,而且已經(jīng)負債累累,沒有了償付能力。李姓一家人就把這位支局長的單位告上了法庭,一審郵政敗訴了,提請了上訴,正在重審階段。
由于持股里有一部分倉位就是銀行股,所以日常就比較關(guān)注上市銀行新聞,這事自然而然也引起了我的關(guān)注。這幾日一直在“旁觀”此事,該說不說,這次這個熱點的傳播運作是完美的,節(jié)奏把握的是真好。這家人先是聯(lián)系了一個地方新媒體,將部分判決書和庭審記錄爆料,這媒體一看,“銀行”“挪用”“拒賠”,咋加上所謂的銀行“當事人委托存款沒經(jīng)常查詢”的“詭辯”,完美命中流量密碼,果斷發(fā)文,立竿見影,馬上罵聲四起;過了一日熱度漸低之時,當事人出來接受了另一家地方新媒體的書面采訪,一問一答間尺度拿捏剛好,盡顯自身的“弱勢”地位,熱度再升;最后一段自述視頻流出,李姓一家人中年紀最大的一位老人出鏡,對著稿子念了一段自述,經(jīng)短視頻平臺傳播后,效果也是蠻好。整體來看,“243萬存款被銀行挪用”事件此次能在短時間內(nèi)被輿論關(guān)注,絕對可以稱之為一次成功的熱點運作。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在搞陰謀論,沒關(guān)系,大家各有看法,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節(jié)奏,和每次釋放信息的尺度拿捏,要說沒有運作,我是不信的。為了掌握事件全貌,印證目前的報道信息,筆者通過公開信息拿到了一份《上訴人李某與被上訴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江寧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裁定》(網(wǎng)上都有,大家可以自己去搜一搜),此外,案件當事人前幾日向媒體爆料的南京市江寧區(qū)人民法院(2020)蘇0115民初11031號《民事判決書》,筆者也輾轉(zhuǎn)拿到,通過這兩個材料,可以進一步理清事件中的一些模糊之處。而這些全部對爆料人單方面有利的“模糊”疑點,成全了這么一次對于銀行群起攻之的“熱點”。
No.1 銀行以“儲戶沒經(jīng)常查詢存款”為由拒絕賠付
如此“詭辯”從何而來
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這個新聞,都被銀行這么一句“詭辯”定住了手機上滑動屏幕的手指!斑沒有天理了?”“我錢存到你們銀行還得經(jīng)常去查詢?”“跟搶劫犯有什么區(qū)別??”網(wǎng)友們?nèi)呵榧崱5沁@句話明眼人一看就是春秋筆法,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達到這樣一個吸引眼球的效果。
銀行到底說沒說這話,是不是這么說的,目前我們還不知道。但在網(wǎng)上公開的一份《上訴人李某與被上訴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江寧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裁定》里,法院有這么一段話——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案中,李某在郵儲銀行江寧支行開立賬戶辦理存折,雙方之間成立了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但依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該存折反映的款項中,實際存入李某賬戶的僅開立時的100元,即雙方之間儲蓄存款合同目前能確認的數(shù)額為該100元相關(guān)本息。李某本案主張郵儲銀行江寧支行返還115萬元款項本息,訟爭款項并未直接存入李某的郵儲銀行賬戶,而是由李某將款項交給案外人時某寧,并認為時某寧收取款項構(gòu)成職務行為。但時某寧在2011年8月起已不再擔任岔路口支局負責人,且李某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長期以來從未去銀行柜臺辦理、查詢業(yè)務,而是將存折、錢款交由時某寧,更從時某寧處收取利息等,直至本案案發(fā),該行為完全超出了辦理銀行存款業(yè)務相關(guān)生活常理的認知!
從這段話,我們完全能夠想象當時法院在審判此案時作出這樣表述的語境。當時法院在理順當事人與銀行之間的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在陳述相關(guān)事實之后,指出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當事人作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把一百多萬交給一個非親非故的人代為“存入銀行”,且從未去柜臺辦理、查詢業(yè)務,是“超出了相關(guān)生活常理的認知”(是不是超出認知,大家可以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會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
但所謂“受害當事人”在爆料時刻意引導媒體將這一點作為沖突點寫入標題,意圖已是十分明顯了。
No.2 索賠243萬,“銀行只肯賠一半”?
這個標題,相信這兩日大家也看到過。
但是以法律如此嚴肅,賬款如此嚴謹,243萬,要么全賠,要么不賠,咋還能討價還價整了個“賠一半”?不出意料,這句話還是來自原“受害者當事人”的爆料。
講到這里,就不得不深入剖析一下一個關(guān)鍵點——243萬,是怎么算出來的?
作為輿論關(guān)注焦點,“243萬”這個數(shù)目出現(xiàn)在幾乎所有報道標題中,那么,這個錢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
報道中稱,“近日,記者聯(lián)系到了儲戶李先生的外甥徐先生。據(jù)徐先生講述,2008年,為幫助時某寧完成儲蓄任務,李先生三人共將135萬元交給時某寧,分別使用3個身份證在岔路口郵政支局開辦郵政儲蓄存折,本金及利息每年繼續(xù)存入,并在此后的10年間多次將錢款交給時某寧存入。截止到2018年12月,3本存折連本帶息余額共計243萬多元!
嗯,又是“受害者當事人”的說法。我們還是來看一下“受害者當事人”提到的蘇0115民初11031號《民事判決書》是怎么判決的。在這份一審判決中,法院審理后,確定了這一家人損失的款項,是這樣的——
最終的判決,是這樣的——
78+26=104w,加上利息之類的估計就是120萬左右。這就意味著原告方提出的243萬訴訟請求,法院并未全部支持,只支持了一半。但大家注意啊,對這個判決,當時是誰不能接受提起上訴呢?是郵政分公司!而原告方竟然接受了“只賠一半”的判決,并未上訴!這要是我,如果我腰桿鐵硬,那這官司打到聯(lián)合國也得把自己的錢要回來。
該上訴能上訴時不上訴,現(xiàn)在對著媒體張口閉口銀行欠你243萬,不合適吧?
No.3 銀行提請上訴,真的是“無理取鬧”嗎?
這個標題,也是蠻醒目吧。
但還是得說句公道話,郵政并不是蠻不講理地“拒賠”,人家只不過是行使自身權(quán)利提起了上訴。而且,大家注意啊,二審法院是“發(fā)回重審”了,這說明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有些地方也是存疑的。那么通過法院把這些疑點都搞清楚才能賠也是合理的。這是昨日郵政方發(fā)布的聲明——
郵政在聲明中明確表態(tài),終審判決后會嚴格執(zhí)行判決。我相信我們國家的一家大型央企做到這一點是一定沒有問題的。此外,郵政在聲明中用了“復雜、存在一些疑點”這樣的表述。那么除了上面我們分析的金額問題,還有啥復雜之處呢?
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錢,是否是進入銀行帳戶后被挪用?
1.在《上訴人李某與被上訴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江寧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的民事裁定》里,有這么一段話——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本案中,李某在郵儲銀行江寧支行開立賬戶辦理存折,雙方之間成立了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但依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該存折反映的款項中,實際存入李某賬戶的僅開立時的100元,即雙方之間儲蓄存款合同目前能確認的數(shù)額為該100元相關(guān)本息。李某本案主張郵儲銀行江寧支行返還115萬元款項本息,訟爭款項并未直接存入李某某的郵儲銀行賬戶,而是由李某將款項交給案外人時某寧,并認為時某寧收取款項構(gòu)成職務行為!
這段話很明確,錢,壓根沒進去銀行體系內(nèi),而是十年間,當事人一直“基于信任”,“長期以來從未去銀行柜臺辦理、查詢業(yè)務,而是將存折、錢款交由時某寧”。
2.至于存折——
所以除了開戶時候第一筆是真實的,后面的全是假的,是這個時局長自行打印的。筆者確實不是學法律的,真的是搞不懂這個邏輯了——在后續(xù)這些虛假交易信息出現(xiàn)之前,這個存折當然是一本合法的存折,能夠證明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但是當這一本真存折上人為打印上了一堆假信息,那這還能構(gòu)成“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嗎??
基于上述兩點,這個錢進沒進銀行,大家應該了然了。不過有些人會說,他是基于對你身份職業(yè)的信任把錢給你代存的,那你銀行就要承擔責任。那我要假設(shè)一下,這個社會有不少“收錢”的行業(yè),除了銀行,還有比如理財公司、基金公司甚至稅務局blabla,你的朋友是這些行業(yè)的一名員工,你基于對他的信任,不管是存錢,還是購買理財、投資基金、繳納稅款……都不去特定場所,而是直接給到這個朋友,沒想到這個朋友又搞民間借貸又搞亂七八糟,把你的錢拿到別的地方用了,拿不回來了,那你都是要找他的供職單位去要這個錢……合適嗎?
至于這樣一個熱點事件會在這段日子收到輿論關(guān)注,這么一段話我們可以看一看——
按照當事人的話說,現(xiàn)在重審就在等判決了,那么為何在這樣一個節(jié)點,有這樣一次熱點事件,也是可以理解了。不過我想,所有案件,還是應該在法律范疇內(nèi)“純凈”地得到審判,不要受這些故意打造的“場外因素”影響,為妥。
寫在最后
不禁感嘆,現(xiàn)實生活中,真的會有這樣的“信任”,可以讓一家人十年不去銀行,就把錢給到一個非親非故的人,查也不查用也不用。這個錢,到底是在干嘛用,咱也不知道,咱沒證據(jù)也不去胡亂臆測——反正我沒遇到這樣的“朋友”,希望的大家也永遠不要遇到這樣的“朋友”。
昨日看到郵政方的聲明,也是深深感受到這家企業(yè)的為難和糾結(jié)。由于案件還處于審理階段,為了不干預審理進程,千言萬語,只能匯成一句“不便向社會公布更多細節(jié)”。分析過后,確有許多疑點之處,在爆料者和媒體的報道中均被選擇性遺忘了……
攢這么一篇文章,也不是為郵儲銀行洗地,人家也輪不到咱洗。筆者很喜歡《紅樓夢》里邊一首詩——“欲知目下興衰兆,須問旁觀冷眼人”。大概意思就是要多學學“觀棋者”的智慧,善于跳出“棋局”思考問題,說不定才能縱覽全局,走出破局的關(guān)鍵一步。在當前這樣信息爆炸、人人握有麥克風的年代,遇到一些所謂“熱點事件”,如果沒有“冷眼旁觀”的定力,就很容易被一些人牽著鼻子走,走著走著就迷了路,更有可能一片善心被錯付,被一些圖謀個人利益的人當成了“槍炮子彈”。
End。
最新評論